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长江云配
9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完善运动促进健康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提出9项具体任务,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
《意见》坚持“预防优先、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原则,系统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科研、数智、产业等支撑体系建设,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为抓手,推广主动健康理念,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与科研创新,推动构建“运动健康+”业态融合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人指出,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在促进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不仅体育领域多项政策对体卫融合提出明确要求,非体育领域的文件也日益聚焦运动促进健康。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样提到推动体卫融合,加快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该负责人表示,《意见》为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思路。
从“体育+”到“运动健康+”
“这是我国体育与健康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首都体育学院体卫融合创新中心教授郭建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随着“体育+”延伸的领域日益广泛,“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也迎来更广阔平台,“以前与文旅部门合作侧重体育旅游、和卫健系统合作聚焦健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群众体育兴趣和科学锻炼习惯,《意见》发布后长江云配,相当于把‘体育+’的场景都转变为‘运动促进健康事业’的方法和阵地。”他强调,实现转变的核心是“体卫融合”。
社区居民在北京冬奥村第一防护科学运动健康中心锻炼。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过去十余年,郭建军致力于推动“体卫融合”,但消融两者间壁垒的沸点始终没有达到,“相较以往的政策与文件,《意见》不仅释放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引导的信号,更给出了把‘运动是良医’落到实处的具体路径”。
郭建军注意到,《意见》明确“坚持预防优先”,将科学健身全面纳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环节,且在多处强调“体卫融合”实施举措。例如,在“推动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健康体检”方面,郭建军提醒,“体质监测必须要有医疗安全保障,这就需要体育和医疗深度合作”;在服务载体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开展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建设并有序推广,鼓励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深化合作”,他认为,这意味着未来运动健康服务将走向“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而非体育或医疗系统单独运作;针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等重点群体,《意见》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内容。郭建军指出,政策关注点已从“组织老年人打门球、练太极等发展爱好”,转向真正解决“肌少症、防跌倒等健康问题”。
此外长江云配,《意见》不仅强调了科研攻关的重要作用,还提出“让竞技体育科研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竞技体育在体能恢复、运动营养、损伤预防等方面的成果,可通过体卫融合模式转化服务于大众健康。”北京冬奥村第一防护科学运动健康中心负责人黄敬烨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过去大众对运动防护、疲劳恢复的认知还比较初级,现在借助健康产业发展的势头,“以往保障奥运冠军的专业服务可以延伸至千家万户”。
作为北京冬奥会场馆遗产可持续利用项目,该中心于今年7月面向社会开放,目前月服务量达四五百人次,涵盖各年龄段人群。在“预防优先”的理念指导下,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健康监测筛查,重点服务青少年、中老年慢病人群及运动高风险人群。“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运动能力问题与体态密切相关,通过早期筛查和针对性训练,可以用最小成本避免严重健康问题。”在黄敬烨看来,增强群众对于运动与健康的深入理解是当前工作的难点和要点,《意见》发布后,有望加快“运动促进健康”深入人心。
既要“尚方宝剑”也要“操作手册”
长期服务于运动健康一线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相较此前指导工作的政策文件,《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路径非常清晰,很接地气”,堪称基层工作的“尚方宝剑”和“操作手册”。她表示,“今后做健康促进工作,能针对性地选择《意见》中的内容开展研究、科普和服务。”
梁辰表示,“体卫融合”概念虽提倡多年,但在基层工作中长期处于“需求与困难并存”状态。她说,“通常,大家认为体育系统服务人群多为健康或亚健康群体,但肥胖人群通常伴随多种慢性病,为他们提供运动指导存在一定医疗风险,且难以兼顾营养、心理等多维度健康管理,这就反映了体医融合的现实需求”——在融合早期,工作多由体育系统主导,医疗系统以配合为主,“临床工作繁重,即便医疗单位认可运动干预的作用,也缺乏可操作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卫生系统出台相关指南,“体重管理门诊”等逐渐兴起,但运动干预仍面临现实瓶颈。“以前医院没有专门科室做运动干预,缺乏专业人才。即使经过培训,让医生出具个性化运动处方也不现实。”梁辰以减重门诊为例说明,虽然多学科联合门诊模式已较成熟,涉及药物治疗、减重手术和营养指导等,但运动干预环节始终是短板。
为了让《意见》能扎实有效地推进体卫融合,梁辰认为应该着重关注4个方面:首先,加强顶层部门协同,尤其数据共享,“如果卫健系统关于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数据能与体育系统联通,就能有的放矢帮助基层医疗单位落地服务”;其次,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江浙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成熟的运动健康服务模式,有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西部地区或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工作刚刚起步”;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全国性运动促进健康大数据平台;最后,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要扩大跨领域、跨部门培养范围,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落实《意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郭建军表示,《意见》明确指示“开展体育、卫生健康领域间交叉培训”。他强调,落实要求就需要体育院校、医学院校和医院多方合作,“需要医疗部门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推荐患者到医院认可的体育机构,也需要让体育人到医疗机构实习,让医生到体育大学做客座教授”。他表示,这些都是长期体卫融合摸索出的有效路径,为《意见》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现在,《意见》也将为我们继续探索指明方向”。
2017年,河北省成为全国唯一的“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试点省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该省医疗系统的领军者,自2021年起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模式,并于今年年初正式成立了“河北省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中心暨运动健康(综合)门诊”。门诊负责人李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上医治未病,医院需要率先转变思想,接纳运动专业人才加入团队。”不过这不意味着患者必须到医院来锻炼,“患者在医院获得运动处方后,可在附近的健身机构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接受有效指导和干预”,因此,医院、社区、健身机构未来都应当成为“体医融合”的践行者,“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需要全社会发力”。
梁辰所在单位较早开设了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设有慢性病运动处方门诊和青少年脊柱健康门诊,每年服务上万患者。她透露,目前,已联合多家三甲医院专家编写《慢性病运动干预创新中心服务规范》,拟作为体育行业标准在未来发布。“这与《意见》高度吻合,可作为实施补充,像一本小字典,帮助基层工作者把政策真正落地。”在她看来,《意见》能鼓励相关从业者主动作为,“相信未来三五年,我国以运动促进健康事业的图景就能全面展开”。
中国青年报北京9月22日电长江云配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